一、科学确定殡葬领域风险与应急管理的战略定位
二、统筹分析殡葬领域风险与应急管理的关键要素
三、殡葬领域风险防范与应急管理主要策略和举措
(一)殡葬领域应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殡葬领域风险防范与应急管理策略
1.强化政府管理主导职责
2.构建殡葬风险管理体系
3.加强殡葬道德风险防范
4.建立社会利益均衡机制
5.防范殡葬领域改革风险
(1)认知殡葬改革风险的基本预测
(2)细化殡葬改革成功的评价标准
(3)把握殡葬改革风险防控的措施
对殡葬改革风险要有足够的认识和预估,殡葬领域风险点的防范应当基于人民对殡葬优质资源的期望与殡葬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殡葬的公平与优质的诉求与殡葬治理体系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个别敌对势力干扰破坏之间的矛盾。通过构建科学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确保改革平稳顺利进行。
一是明确殡葬改革之根本——文明性。将殡葬改革置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重新认识和定位,在把握正确发展方向的前提下,融入社会治理全过程,改造落后、愚昧的风俗,树立文明的风气,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相互适应、彼此协调的发展。新时代殡葬改革的关键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提下,特别注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发展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与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结合起来。
二是把握全面改革运行之前提——合法性。殡葬改革是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是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群众最为关切的现实问题,应当坚定不移地以法治方式推进殡葬改革,将依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等理念贯穿于改革始终,做好改革顶层设计、组织落实、横向衔接、纵向安排、推进手段、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把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以法治方式推进殡葬改革,在理念上,要坚持科学理性、正视多元利益、转变政府职能、保障平等权利;在路径上,要重视民主参与、听取各方意见、依靠制度建构、尊崇法律权威;在目标上,要优化资源配置、创新管理模式、促进持续发展、引导社会自治。
三是注重改革全程监管之成效——社会性。殡葬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社会文明进步,对殡葬改革的监督必须是社会性的,以社会的参与和认同保证监督工作成效,即对其监督必须充分发挥和依靠社会公众的作用。殡葬改革的过程中,多个方面的原因都会对改革效果产生影响,如规则本身的不完善、改革的透明度不够高、社会成员行为的不合理等,都会对改革产生阻力。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殡葬改革存在于政府、服务机构、消费者三方的利益主体当中,消费者在博弈三方中往往处于劣势,因此必须建立监管主体多元化、监管内容全方位、监管方式多样化的监管机制,构建健全政府部门、相关社会组织、广大公众对殡葬改革实施监督的制度平台并完善具体措施,以约束和限制政府或服务组织滥用自主权,避免出现损害公众的利益和公共利益的现象。
四是控制改革过程管理之精细——综合性。妥善处理改革与稳定的关系秩序是法治建设的重要目标,因而,在做好殡葬改革长远规划和目标设计的同时,还要制定专项任务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改革进入深水区以后,涉及的利益关系更加复杂、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公众的法治意识更加强烈,因此,殡葬改革要把握推进方略和技巧,有目的、有重点、分阶段、分步骤地推进各项制度的完善。要建立有效的冲突解决机制和激励机制,处理好相关方的利益关系,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五是推动殡葬改革之进程——发展性。殡葬改革要着重考虑长远利益,在制定改革方针时要考虑到改革后发生的变化以及人们认知层面的转换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切勿为了缓和短期利益而导致长期处于被动状态。注重效益提升,实现改革红利以必要的成本换取改革的综合效益和长远效益,以短期的成本赢得长远的发展,迅速打开总体改革的局面,是对改革成本的最大节约。因此,改革必须算长远账,算发展账,确保改革的收益大于改革的成本,以释放更多改革红利,造福于民。
